認識「輻射」:熱傳遞 vs. 核輻射
引言 在物理課本中,你可能會發現「輻射」這個詞出現在兩個不同的章節——一個在熱傳遞的部分,另一個在核物理的章節。乍看之下,這可能會讓人感到困惑:同一個詞怎麼會用來描述兩種不同的現象?其實,這取決於「輻射」在不同情境下的含義。 1. 熱傳遞中的輻射 在熱學中,輻射是熱能傳遞的三種方式之一(另外兩種是傳導和對流)。 在這裡,輻射指的是以波的形式傳遞的能量。 2. 核物理中的輻射 在核物理中,輻射指的是不穩定原子(放射性物質)釋放出的粒子或能量。核輻射主要有三種類型: 與熱輻射不同,核輻射源自原子的衰變,過量接觸可能對人體有害。 主要區別 特徵 熱輻射 核輻射 類型 電磁波(紅外線、光等) 粒子(α、β)或波(γ) 來源 任何發熱物體(太陽、火焰等) 不穩定的放射性原子(鈾、鐳等) 傳遞方式 可透過真空或物質傳遞 可穿透空間,但部分容易被阻擋 危險性 通常無害(除非極高溫) 可能有害(破壞細胞) 用途 加熱、烹飪、遙控器 發電、醫療、科學研究 結論 雖然「輻射」一詞同時出現在熱傳遞和核物理中,但它們描述的現象並不相同: 理解這些差異,能幫助我們更清楚物理如何與生活連結——從感受到火的溫暖,到醫療中使用的X光技術。下次聽到「輻射」時,記得思考它指的是熱能還是核能哦! 小知識: 你知道太陽同時發出兩種輻射嗎?它發出的熱輻射(光和紅外線)讓地球保持溫暖,同時太陽核心的核融合反應也會釋放核輻射!